目前分類:六祖壇經 (2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一、音檔下載

1. 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(上)─行由品第一、般若品第二、疑問品第三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o2ICmHTURT_c0wx1aPFcFF-DA1SGeSIt/view?usp=sharing

2. 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(中)─定慧品第四、坐禪品第五、懺悔品第六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481ybQjeUlSu_eMMdM2XqVFR3xWnh9oT/view?usp=sharing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☆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精華法句圖卡

(新)六祖壇經─機緣品第七 (完結)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oAQNBlMeGVzeLLxmr-LaQaMyKfEOY4Dq?usp=sharing

 

※前已發布圖卡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圖卡】新法語圖卡

☆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精華法句圖卡(待續)

1.六祖壇經─般若品第二 (完結)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oAQNBlMeGVzeLLxmr-LaQaMyKfEOY4Dq?usp=sharing

2.六祖壇經─般若品第三 (完結)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祖三更喚秀入堂。問曰。偈是汝作否。秀言。實是秀作。不敢妄求祖位。望和尚慈悲。看弟子有少智慧否。祖曰。汝作此偈。未見本性。只到門外。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。覓無上菩提。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。須得言下識自本心。見自本性。不生不滅。於一切時中。念念自見。萬法無滯。一真一切真。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。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。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汝且去一兩日思惟。更作一偈。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。付汝衣法。神秀作禮而出。又經數日。作偈不成。心中恍惚。神思不安。猶如夢中。行坐不樂。」

 

從這一段經文中,我們見到五祖對門人的慈悲愛護、懇切的開示和殷切的期望,這些都是教學的師範,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大意是講,五祖於當天晚上三更時分,在法堂召見神秀,問道:「那首偈是不是你作的?」神秀答:「實是弟子神秀所作,不敢妄求祖位,惟願和尚慈悲,看看弟子有沒有智慧?」五祖說:「你作的這首偈還是未見本性,只到門外,尚未入門。這樣的見解,覓求無上菩提,終不可得。」《傳心法要》云:「何處是菩提?師云:菩提無是處。佛亦不得菩提,眾生亦不失菩提。菩提本性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求。一切眾生,即菩提相。又問:如何發菩提心?師云:菩提無所得。你今但發無所得心,決定不得一法,即菩提心。」黃檗禪師這幾句話,其實就是《金剛經》說的「無住生心」註解;無住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現前。

 

五祖又說:「無上菩提,必須在一言之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」《傳心法要》云:「達摩祖師初來中國,只有慧可大師一人具足自信心,一言之下就體會得即心是佛。徹了幻身妄心本來空寂,是名大道。大道本來平等,所以深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。心性不異,即性即心。心不異性,名之為祖。所以云:認得心性時,可說不思議!」心和性,迷時說二,悟時是一。「心」是講八識與心所;「性」是指真如本性。學道之人,應如黃檗禪師所說:「百種多知,不如無求最為第一。諸學道人,若欲得成佛,一切佛法總不用學,但學無求無著。無求就是妄心不生,無著就是真性不滅,不生不滅便是佛,就是大道。」這些話,又何嘗不是「無住生心」的註腳?真心無形無相,體遍虛空,用周沙界,一切大乘經典,無非發明此事。真心不來不去,不染不淨;生時性也不來,死時性也不去,淨宗所謂「生則決定生,往生西方彌陀淨土;去則實不去,真如本性真無去來」,也是講的此事。湛然圓寂,心境一如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惠能向別駕言。欲學無上菩提。不可輕於初學。下下人有上上智。上上人有沒意智。若輕人。即有無量無邊罪。別駕言。汝但誦偈。吾為汝書。汝若得法。先須度吾。勿忘此言。惠能偈曰。

菩提本無樹  明鏡亦非臺

本來無一物  何處惹塵埃

書此偈已。徒眾總驚。無不嗟訝。各相謂言。奇哉。不得以貌取人。何得多時。使他肉身菩薩。」

 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眾得處分。退而遞相謂曰。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。有何所益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。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。枉用心力。諸人聞語。總皆息心。咸言。我等已後依止秀師。何煩作偈。」

 

這一節經文記載當時大眾對五祖欲傳衣缽的態度,亦見神秀禪師已是眾望所歸。大眾聽了五祖吩咐之後,退下來互相討論著說:「我們這些人不需要盡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給和尚看,有什麼用處?神秀上座現在是我們的教授師,不用說了,一定是他得的。我們如果輕率冒昧的作偈,可以說是枉費心力。」眾人聽了這些話以後,都止息了作偈的念頭,說:「我們以後就依止神秀禪師好了,又何必煩心去作偈?」大眾對於傳法、傳衣缽的事,都已經表明態度。且看神秀禪師如何應試。

 

「神秀思惟。諸人不呈偈者。為我與他為教授師。我須作偈將呈和尚。若不呈偈。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。我呈偈意。求法即善。覓祖即惡。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。若不呈偈。終不得法。大難。大難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童子曰。爾這獦獠不知。大師言。世人生死事大。欲得傳付衣法。令門人作偈來看。若悟大意。即付衣法。為第六祖。神秀上座。於南廊壁上。書無相偈。大師令人皆誦。依此偈修。免墮惡道。依此偈修。有大利益。」

 

「童子曰:爾這獦獠不知,大師言」:童子就說,你這個獦獠,你不知道五祖大師說過嗎?說「世人生死事大」:世界人生死的問題,是最大的問題。「欲得傳付衣法,令門人作偈來看」:五祖大師,想要傳他衣缽,傳這個衣法,就令所有的徒眾,都作一首偈頌,給五祖看。「若悟大意」:若開悟得到明心見性的大意,「即付衣法,為第六祖」:五祖就傳衣缽給這個人,做第六代的祖師。「神秀上座,於南廊壁上,書無相偈」:神秀上座,這個教授師,在南廊牆壁上,寫出一首無相的偈頌,不著相的偈頌,「大師令人皆誦」:五祖大師,就令所有的人都誦。

 

你這個獦獠,真是沒有善根,到現在這麼多天,你還不知道!你真沒有用,你只可以做苦工,在這兒舂米。這麼好的機會,你不要錯過,現在我要告訴你,教一教你,你好也可以開悟,也可以見性。依這個法修行,你來生就不這麼苦,就不需要舂米。你誦這偈頌,也不需要去做牛、做馬,墮到畜生、地獄,不墮落到三惡道;最低限度,也還能做一個大富貴人,得大利益。童子的心是不錯,所以見著六祖大師舂米那麼苦,想要教他偈頌。所以說教人人都誦,你也應該誦。「依此偈修」:依照這個偈頌來修行,「免墮惡道」:就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。你為什麼這麼多天還不知道呢?他說,五祖大師說「依此偈修」:依照這個偈頌來修行,「有大利益」:就有最大的利益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祖一日見能曰。吾思汝之見可用。恐有惡人害汝。遂不與汝言。知之否。能曰。弟子亦知師意。不敢行至堂前。令人不覺。」

 

有一天五祖到後院,見到惠能,告訴他說:「我想你的見地可用,唯恐有壞人對你不利,所以不與你多說,知道嗎?」六祖出生在盛唐,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佛門中就存有嫉賢妒能,障礙阻撓正法的弘傳。不僅於此,佛氏內有六群比丘、提婆達多等為佛障緣;外有惡王、外道時加阻撓,可見正法的弘揚、承傳必有其時節因緣,尤其善巧方便。若云一切順利而無逆緣,不可能也!須知大覺至善,順逆皆方便,原是不二法門。孔門教學亦有類似境緣。我們應該深省,忍辱、恆順、隨喜,完成自己的修學、弘傳、繼往開來神聖使命,才是真佛弟子。佛氏盛唐尚有惡人,何況末法今時?逆境、障難乃意中之事。能大師是一位大覺大悟者,豈會不知?他說:「弟子也知道師父的用意,不敢在法堂前行走,避免大眾生疑。」

 

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僅三番問對,說話不多。八個多月並未見面,至此相見,道出「汝之見地可用」,「見地」指入佛知見,「可用」是說一真法界的真實受用。於此可見他們之間神交默契,心心相應,言語之間具足無盡法味。亦信此經不屬文字,乃祖意佛心也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祖曰。汝作此偈。未見本性。只到門外。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。覓無上菩提。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。須得言下識自本心。見自本性。不生不滅。於一切時中。念念自見。萬法無滯。一真一切真。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。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。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」

 

神秀一承認是他作的,五祖就得到答案了。「祖曰:汝作此偈」:說你作這個偈頌,「未見本性」:你還沒有見到本性,沒有見性,「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」:你只還在門外,是個門外漢。「如此見解」:這種見解,「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」:你想修行,得到無上菩提,這是了不可得的。「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」:這無上菩提,你得在這個言下,說了這話,就認識自己的本心,「見自本性」:你明心見性,「不生不滅」:知道自性不生不滅。「於一切時中」,「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」:這一切法,都是圓融無礙的,沒有一點滯塞不通的地方,「一真一切真」:你一樣若真了,樣樣都真,「萬境自如如」:萬境都是到如如不動這境界上了!「如如之心」:在你如如不動這個心,「即是真實」:這才是真實呢!「若如是見」:你若能這樣見的話,「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」:這才是無上菩提的本性呢!

 

「汝且去。一兩日思惟。更作一偈。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。付汝衣法。神秀作禮而出。又經數日。作偈不成。心中恍惚。神思不安。猶如夢中。行坐不樂。復兩日。有一童子於碓坊過。唱誦其偈。惠能一聞。便知此偈未見本性。雖未蒙教授。早識大意。遂問童子曰。誦者何偈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祖更欲與語。且見徒眾總在左右。乃令隨眾作務。予曰。惠能啟和尚。弟子自心常生智慧。不離自性。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教作何務。祖云。這獦獠根性大利。汝更勿言。著槽廠去。」

 

這一節經文,我們又見到五祖充滿了不尋常的喜悅,使我們想起《論語》中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」真是「知心人乍見話知心」。但是又恐別人嫉妒,只好差遣隨眾去做事務。「作務」,就是為大眾、為團體服務,這是為自己修福、為團體造福而令大眾享福,這是佛陀教育中真參實究、福慧雙修、三學等運的方便妙門,諸佛菩薩共行的大道。五祖也不例外,教六祖如是學菩薩行、修菩薩道。

 

當六祖聽到五祖差遣他隨眾作務時,他又說:「惠能啟和尚」,和尚是印度話,意思是親教師,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,「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就是福田。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麼?」這幾句話,正是考試滿分之後,還格外要求加分,希有!希有!直叫五祖叫絕,欣然讚歎,也是印證,說道:「這獦獠根性太銳利了,你不必多言,到槽廠去吧!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偈曰。
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

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

 

「偈曰」:這個偈就說了,說什麼呢?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能安置母畢。即便辭親。不經三十餘日。便至黃梅禮拜五祖。」

 

大師開悟之後,接受諸客人的勸教,於是備足老母生活所需,一切都安置好,辭別了母親。還不到三十多天,就到達湖北黃梅縣東禪寺,禮拜五祖。

 

「問能曰。汝何方人。欲求何物。能對曰。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。遠來禮師。惟求作佛。不求餘物。」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五祖堂前。有步廊三間。擬請供奉盧珍。畫楞伽經變相。及五祖血脈圖。流傳供養。」

 

「五祖堂前」:在五祖住的地方前面,「有步廊三間」:步廊,就是經行、走路的走廊。在這走廊三間的牆壁,「擬請供奉盧珍,畫楞伽經變相」:擬請,就是預備、想要請。供奉,是當時官職的名字;你有什麼技能,有什麼所長,有什麼本領,到皇家去做事,就叫供奉。這個供奉的名字叫盧珍,他會畫畫;畫什麼畫呢?畫《楞伽經》的變相。變相,就是神妙不可思議的變化;「楞伽」翻譯成中文,是「城」,又叫「不可往」。因為這個城,在摩羅山的頂上,沒有神通的人到不了;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那兒說法的時候,是用神通到那山頂上,去為一切有神通的人說法的。五祖想要請供奉盧珍畫這一部經的變相,「及五祖血脈圖」:和五位祖師血脈的圖;就是由菩提達摩祖師,傳給二祖神光,其間經過什麼樣的情形;二祖神光大師,又把法傳給三祖,三祖傳給四祖,四祖現在傳給五祖弘忍大師。接連不斷,就像流血和脈絡似的。從達摩祖師到五祖,畫一個圖;五祖大師想畫這個圖「流傳供養」:流傳到世界上來供養。

 

「神秀作偈成已。數度欲呈。行至堂前。心中恍惚。遍身汗流。擬呈不得。前後經四日。一十三度。呈偈不得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善知識。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。能嚴父本貫范陽。左降流於嶺南。作新州百姓。此身不幸。父又早亡。老母孤遺。移來南海。艱辛貧乏。於市賣柴。」

 

大師原籍是范陽,現在的河北省。大師先人作官,被降職流放到嶺南,嶺南就是五嶺之南,是現在的廣東省,新州即廣東新興縣,落籍為平民。大師童年遭遇非常不幸,父親早亡,他與老母遷居到南海,家境非常清寒,靠賣柴度日。

 

「時有一客買柴。使令送至客店。客收去。能得錢。卻出門外。見一客誦經。能一聞經云。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。心即開悟。遂問客誦何經。客曰。《金剛經》。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。客云。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。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。門人一千有餘。我到彼中禮拜。聽受此經。大師常勸僧俗但持《金剛經》即自見性。直了成佛。能聞說。宿昔有緣。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。令充老母衣糧。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眾得處分。退而遞相謂曰。我等眾人。不須澄心用意作偈。將呈和尚。有何所益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。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。枉用心力。諸人聞語。總皆息心。咸言我等已後。依止秀師。何煩作偈。」

 

「眾得處分」:大家得到五祖的吩咐,「退而遞相謂曰」:退到寮房,或者其他的廳院裡,就說了,「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」:說我們不必自己搜索枯腸,自己想、想了又想、想了又想,不要這麼費工夫作偈了。相信說這話的人,都是神秀的一黨。為什麼不叫旁人來作偈頌呢?神秀這一黨人,就是預備將來請神秀做第六代祖師。他這一黨人,多數或者是他的徒弟,或者是他的兄弟,或者是與他有親戚關係的人,就希望:哦,我們推舉神秀──我們這個親戚,或者兄弟,或者師父──出來做第六代祖師。所以就對大家說:「我們不要思索了,將來一定是神秀首座得到。」因為他的黨徒,都歡喜捧神秀,所以就在下面給他聯絡,就像現在投票選總統似的:「喂!你投某某人啦,他可以做的。」這上、下議院一起,就這麼大家一聯絡,噢!好了,就選他了,就成功了。這也是那麼一回事,說我們不要用心去作偈頌。「將呈和尚」:將,就是拿著,去送給和尚,「有何所益」:我們不懂什麼,沒有什麼學問,作出來也不會太好的。

 

「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」:首座就是除了方丈和尚,再來就是首座。我們的首座和尚,他現在教我們,給我們講經說法,教授我們,「必是他得」:他的學問好,道德也高,一定是他會得到第六代祖師的祖位。就像方才所說的,我想說這話的人,一定是和神秀有相當關係的,來推舉他去作,不叫大家作偈;如果其他人的偈作得好了,神秀就得不到祖師位。所以他下面有一班人,就幫他來聯絡。「我輩謾作偈頌,枉用心力」:說這一定是神秀大師這個上座,得到第六代祖師的位。我們就是虛費一些工夫,作出偈來,也都很粗的,不會好。謾作偈,就是作出來,也不會好。枉用心力,就是白費工夫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大師告曰。善知識。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。大師良久復告眾曰。善知識。菩提自性。本來清淨。但用此心。直了成佛。」

 

大師告訴大眾:「善知識!總而言之,此事須要以清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。」我們可以想像得到,當時的會場必定非常寧靜,大眾都聚精會神的傾聽說法。實際上,大師已經將般若法要和盤托出,只是大眾不悟。於是,大師隔了很久又告訴大眾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這四句話是解釋前一句,肯定前一句,教導我們「總淨心念」的法要。也可以說,在大梵寺開示,到此地已經將悟入的法要講完了。

 

在此簡短開示裡,最重要的就是「淨心念」。「淨心」就是無住,「念」就是生心。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誡須菩提尊者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諸菩薩由此悟入,六祖也是由此悟入。六祖之所教所傳,無不由此門出,無不與此相應,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。「淨心」,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心就是淨心,就是無住心,也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。生滅心是妄想心、分別心、執著心。「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」,才是圓成總淨心念。「念」,不是分別,不是叫我們起心動念;而是一心正念,是大乘經常說的「一心正念真如」,就是真正圓滿的智慧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。吾向汝說。世人生死事大。汝等終日只求福田。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。自性若迷。福何可救。汝等各去自看智慧。取自本心般若之性。各作一偈。來呈吾看。若悟大意。付汝衣法。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。不得遲滯。思量即不中用。見性之人。言下須見。若如此者。輪刀上陣。亦得見之。」

 

「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」:五祖大師,有一天,叫所有徒弟一齊來。總來,就是一齊來。「吾向汝說」:說我要對你們說一說,重要的問題。「世人生死事大」:這個世界人哪,沒有比生死這件事情更大的了。無論你是富貴到極點,也是免不了死,所以生死這件事情,是最大的。應該要知道,生怎麼樣生法?死怎麼樣死法?如果你對生死的問題不了解,可以說這一生是糊塗來,糊塗去。「汝等終日只求福田」:你們這一切的修行人,只求人天的福報。福田,就是修福,但知道修福,不知道修慧;「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」:你們不想法子,了脫生死,在這生死的苦海裏面,轉來轉去。「自性若迷」:你自己本性若迷昧了,「福何可救」:你就是修福報,盡求福,怎麼救得了你生死的問題呢?

所謂: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應供薄;修福不修慧,象身掛瓔珞。」

 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悟法傳衣第一

 

附註:「悟法傳衣第一」,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「行由品第一」,後半改作「般若品第二」。

 

此經第一章,是大師在大梵寺應韋刺史之請,為大眾一天演講的完整記錄,也是一部完整的經,非常寶貴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惠能安置母畢。即便辭違。不經三十餘日。便至黃梅。禮拜五祖。祖問曰。汝何方人。欲求何物。惠能對曰。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。遠來禮師。惟求作佛。不求餘物。祖言。汝是嶺南人。又是獦獠。若為堪作佛。惠能曰。人雖有南北。佛性本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。佛性有何差別。五祖更欲與語。且見徒眾。總在左右。乃令隨眾作務。惠能曰。惠能啟和尚。弟子自心常生智慧。不離自性。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教作何務。祖云。這獦獠根性大利。汝更勿言。著槽廠去。惠能退至後院。有一行者。差惠能剁柴踏碓。經八月餘。祖一日忽見惠能曰。吾思汝見可用。恐有惡人害汝。遂不與汝言。汝知之否。惠能曰。弟子亦知師意。不敢行至堂前。令人不覺。」

 

「惠能安置母畢」:我把老母的衣糧預備好了,「即便辭違」:就向母親辭別修法去了。「不經三十餘日」:不知不覺地走了三十多天,「便至黃梅」,「禮拜五祖」:向五祖叩頭頂禮。

 

「祖問曰:汝何方人」:五祖說,你是哪裏人?「欲求何物」:想要什麼東西?「惠能對曰」:惠能就對說,「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」:是嶺南的人,「遠來禮師」:我向祖師叩頭頂禮,「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」:只求成佛,其他什麼,我也不要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經大意

 

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,與正統本幾乎完全相同。正統本分全經為九章,曹溪本多一章「付囑流通第十」。十章大義,略介如次:

 

「悟法傳衣第一」,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「行由品第一」,後半改作「般若品第二」。這一章正是大師最初於大梵寺一日所說之完整記錄,說明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,教人「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」的無上法門,以及祖師自己得法、修學的經過,是乃三轉法輪之現身作證轉也。這一篇記錄非常珍貴難得,讀之如見六祖其人,又如親遇講席。此章末後有無相頌十五首,成為頓教修學法要之心傳,應該記取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