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簡介:
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是一部無上寶典,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與力量;是一部闡述眾生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,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價值與意義,引導啟發我們的真如本性,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。

在現今科技發達、腳步匆忙、人心紛亂的世界哩,「禪定」是非常重要的。有「禪定」的力量,就不會被忙亂紛擾所淹沒、不會被利益慾念所薰心、更能在各種俗世誘惑的拉扯中安定沉靜,不致沉淪墮落。

「禪定」,有無限的意義、無限的內容、無限的境界,若是每一個人都有一點「禪定」的素養,對於拓寬自己的心境,精神的昇華、人格的培養、心物的調和,都會有很大的幫助。例如:一句難堪的言語,一個尷尬的動作,一段不悅的往事,在「禪定」的灑脫、幽默、看破、放下之中,一切都會煙消雲散。
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是人人都必須讀誦的寶典,智慧從心生,煩惱從心滅,人生的一切問題,從「心」而起,也從「心」而滅。「禪定」有助於理解內心、控制內心、看破內心、放下內心,獲得無盡意的大自在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祖壇經法寶壇經(宗寶本)

門人法海錄

(下)機緣品第七~付囑品第十

 

機緣品第七

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無知者。時有儒士劉志略,禮遇甚厚。志略有姑為尼,名無盡藏,常誦大涅槃經。師暫聽即知妙義,遂為解說。尼乃執卷問字,師曰:字即不識,義即請問。尼曰:字尚不識,焉能會義?師曰: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尼驚異之,遍告里中耆德云:此是有道之士,宜請供養。有魏魏一作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,競來瞻禮。時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廢,遂於故基重建梵宇,延師居之,俄成寶坊。師住九月餘日,又為惡黨尋逐,師乃遁於前山,被其縱火焚草木,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,因名避難石。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,遂行隱於二邑焉。

 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祖壇經法寶壇經(宗寶本)

門人法海錄

(中)定慧品第四~懺悔品第六

定慧品第四

師示眾云:善知識!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。大眾勿迷,言定慧別,定慧一體不是二。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諸學道人!莫言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各別。作此見者法有二相,口說善語心中不善,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。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如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不在於諍,若諍先後即同迷人。不斷勝負,卻增我法,不離四相。善知識!定慧猶如何等?猶如燈光。有燈即光無燈即暗。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。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,此定慧法亦復如是。

 

師示眾云:善知識!一行三昧者,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淨名經云: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。莫心行諂曲,口但說直,口說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;但行直心,於一切法勿有執著。迷人著法相,執一行三昧。直言常坐不動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無情,卻是障道因緣。善知識!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若住法,名為自縛。若言常坐不動是,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,卻被維摩詰訶。善知識!又有人教坐,看心觀靜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,迷人不會便執成顛。如此者眾,如是相教,故知大錯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祖壇經法寶壇經(宗寶本)

門人法海錄

(上)行由品第一~疑問品第三

行由品第一

時大師至寶林,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,請師出,於城中大梵寺講堂,為眾開緣說法。師陞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餘人、儒宗學士三十餘人、僧尼道俗一千餘人,同時作禮,願聞法要。大師告眾曰:善知識!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善知識!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。惠能嚴父本貫范陽,左降流於嶺南,作新州百姓。此身不幸,父又早亡,老母孤遺,移來南海,艱辛貧乏,於市賣柴。時有一客買柴,使令送至客店。客收去,惠能得錢,卻出門外,見一客誦經。惠能一聞經語,心即開悟,遂問客誦何經?客曰:金剛經。復問從何所來,持此經典?客云: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。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,門人一千有餘,我到此中禮拜,聽受此經。大師常勸僧俗,但持金剛經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惠能聞說,宿昔有緣,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,令充老母衣糧,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。惠能安置母畢,即便辭違。不經三十餘日,便至黃梅禮拜五祖。祖問曰:汝何方人?欲求何物?惠能對曰: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,遠來禮師,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。祖言:汝是嶺南人,又是獦獠,若為堪作佛?惠能曰: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五祖更欲與語,且見徒眾總在左右,乃令隨眾作務。惠能曰:惠能啟和尚,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教作何務?祖云:這獦獠根性大利!汝更勿言,著槽廠去。惠能退至後院,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,經八月餘。祖一日忽見惠能曰:吾思汝之見可用,恐有惡人害汝,遂不與汝言,汝知之否?惠能曰:弟子亦知師意,不敢行至堂前,令人不覺。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,吾向汝說: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汝等各去,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來呈吾看。若悟大意,付汝衣法,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不得遲滯,思量即不中用,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。若如此者,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喻利根者。眾得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: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,將呈和尚,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,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,枉用心力。諸人聞語,總皆息心,咸言:我等已後依止秀師,何煩作偈?神秀思惟:諸人不呈偈者,為我與他為教授師,我須作偈將呈和尚。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,卻同凡心,奪其聖位奚別。若不呈偈,終不得法,大難!大難!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,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,流傳供養。神秀作偈成已,數度欲呈,行至堂前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擬呈不得。前後經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秀乃思惟:不如向廊下書著,從他和尚看見,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云是秀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,受人禮拜,更修何道?是夜三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於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

    身是菩提樹  心如明鏡臺

    時時勤拂拭  勿使惹塵埃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