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證嚴法師 (1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佛陀說:「當知瞋心,甚於猛火。」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了行為,一發脾氣就六親不認,損人又害己。如果希望自己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動怒,時時與人親切和藹的感覺,則必須擁有非常柔和的心念,而柔和的心源自於「慈悲」。

 

有一天,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和羅睺羅出去托缽,受到一群無賴漢戲弄,有人把泥沙放進舍利弗的缽內,有人打了羅睺羅一拳,血從面頰流了下來,但他倆都不理會那些無賴漢的欺侮,逕自走了。舍利弗告訴羅睺羅:「你不要生氣,我們要憐憫眾生,起慈悲心,這是佛陀教我們的;這是我們修行的逆增上緣。」

 

羅睺羅流著淚回答說:「我沒有生氣,也不埋怨,我很感謝佛陀,教導我慈悲的心念與忍耐的功夫。佛陀一生為了眾生辛勤地教化,而眾生卻如此的頑劣,心中充滿憎恨,逞強欺弱。社會的動亂與天下的災禍,就是起因於眾生缺少慈忍心。我是因為悲憫他們,才流淚啊!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間最需要的就是愛,但是愛一有偏差,這個愛就會變成污染的愛,變成煩惱、無明、迷惑的愛,苦不堪言!佛陀告訴我們:「心的罪源,來自愛慾,尤其是男女的愛慾。」

 

心的罪源來自無明愛慾

 

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一天對弟子們說:「我於此眾中,不見一法最勝最妙,眩惑世人,不至永寂,縛著牢獄,無有解已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無常」的道理大家雖然常聽,但卻很難體會這兩個字更深層的道理;就算能體會,也很容易忘記。學佛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體悟「無常」。

 

用心思考體會,無常修行有關聯

 

佛陀在祇陀精舍時,有天,弟子羅陀比丘問:「佛陀,常聽到您對很多弟子說法時,都離不開『無常』;我雖然每天聽,卻還是不了解,到底無常的道理與修行覺道有何關係?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佛,就是要學得可以清楚知道「生從何來、死往何去」,但是談何容易啊!不過,佛陀懂得用智慧來引導我們,首先要我們「心靜」,心若能靜下來,一切的境界就會很明朗。如此,即可反觀自己,了解「我現在是怎麼生活?」人若看得開,自然對生死就會放下、自在。

 

無明乃虛幻不實 應透徹放下

 

佛世時代,佛陀與弟子有段時間都住在王舍城的竹園精舍。由於弟子眾多,所以有一群弟子由舍利弗帶領住在靈鷲山。舍利弗「智慧第一」,比丘們心中若有疑惑也會請教他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證嚴法師對病苦的問答

 

問:醫生說,從超音波中看到我的肝膽有層陰影,想到身體不好,心中很害怕。

 

證嚴法師答:身體有陰影,可以就醫,但是心裡不要有陰影。《般若心經》說: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布,遠離顛倒夢想。」所以,首先心中沒有罣礙,才能遠離恐怖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位中年婦人來看我,訴說家中的公婆讓她很煩惱。她說:「公婆都很老了。婆婆又患了老人癡呆症,很難伺候,一天到晚嘮嘮叨叨。整理好的東西,她總是又弄得亂七八糟,兩老也經常嘔氣吵架。我想遵從師父的話,對長輩孝順,可是像這種情形,我要怎麼孝順呢?」為此,她心裡又煩又氣。

 

這位老婆婆在年輕時就常常和媳婦挑剔、計較,媳婦也和她計較,所以她心裡存有許多埋怨。現在年紀大了,身體失去健康,腦筋也癡呆了,但是她潛意識裡的心念,還是怨、恨、報復。所以媳婦整理好的東西,她又會把它弄亂,讓人煩惱。

 

另外,有位李居士的母親也患了老人癡呆症。雖然她的身體行動已不太自由,也不太會認人、記憶力衰退,但她總是笑口常開,口說好話。所以照顧她的人,也照顧得很歡喜,一點都不疲倦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的典籍中有一個故事。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,有位天人來到他面前說:「菩薩慇勤精進,功德無量,我要供養菩薩。」就帶來幾位天女,說要供養他。

 

持世菩薩問:「你帶這麼多人來,要為我做什麼事?」

 

天人說:「她們可以唱歌給你聽、跳舞給你看,還能陪你作樂!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經中有一則典故。佛世時有一位修行者,他覺得修行是為了離開亂世,除了自修也要教育眾生,讓人人的心能開解。

 

他很認真修行,但愈是修行,對社會的亂象愈是覺得忿忿不平,一直覺得怎麼大家都那麼傻,每個人的心都是墮落的,整個社會一片黑暗。如何打開人的心門,讓人人點燃心光?他思考著要用什麼方式引起人注意,只要有人注意到他,來向他請教,他就可以發揮智慧,將自己所知盡數開示。

 

後來他想到一個好辦法,大白天舉著一支火把,到處喊著:「人間太黑暗了,太黑暗了,我點燃這把火來為大家引路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學千經萬論,莫非論心、行、業、果。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,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;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。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,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。若是一念偏差,就容易招來暴力。有粗暴的行動,則人與人之間,會產生不安猜忌,彼此有戒心,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。

 

佛陀教育眾生,說法四十九年,無非要深入人心,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?要如何動作?

 

人在有生之年,一切的生活、動作、事業等,所有的造作,都會變成一種結果,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;有時會延後到來生,這就是隔世之果,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。因為不能夠理解,自然就覺得疑惑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之所以不得自在,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,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,就希望有所回報。所謂:「富者患失,貧者患得。」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,就會斤斤計較,想「得」到心中所要的。富有的人擁有財富、地位,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「失」,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。

 

當佛陀在舍衛國時,地方上有一位長者,這位長者有個獨生子。長者給兒子非常富裕的生活,但是這孩子卻非常貢高傲慢、慾望很大,對父母不孝順,對親戚長輩沒有恭敬心,對朋友沒有一點仁義,對家奴非常的刻薄。

 

年邁的長者把家業付託給兒子,他卻變本加厲,對父母更加不孝,目無尊長。事實上,他的內心也很不快樂,他貪得無饜地想:「我今天有這麼多財產是與生俱來的福,只要我再多求福,天神自會賜給我更多的財產。」所以他時常對婆羅門梵志佈施結緣,但這是為了求取福報,以得到更多的錢財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回,佛陀對弟子說:「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,不要攀緣;心若不斷攀緣,煩惱就難斷;以至於輪迴六道,苦不堪言!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,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。」

 

一位富有的長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後,覺得很有道理,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,決心好好修行,不再輪迴六道受苦,因此對一切眾生,完全沒有考慮到好或壞、該做或不該做,只想:「不攀緣。」

 

從那時起,他對守門人說:「若有乞丐來要東西,你都替我拒絕。從現在開始,我再也不想跟眾生結緣了。」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證嚴法師─ ─懂得修福的人

 

人應互相幫助、彼此關懷。我們看看這個「人」字,恰好只是兩劃,而且互相倚靠、不能間離,或是少一畫,否則就不像「人」了;還有字劃的長短、上下要配合得好,「人」字才能寫得美。

 

人生也是一樣,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幫助,才是美好的人生!佛陀也是如此教育弟子們,並且以身作則教導大家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