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地藏經 (2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記

 

《占察經》的離怯弱法

 

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,於無上道甚深之法,喜生疑怯。我常以方便,宣顯實義而安慰之,令離怯弱,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新出品:短影音《地藏經》節錄精選第5~7集

一、雲端下載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sMjpcXerQz75ENNDJUsAfiCUcMiIhUWz?usp=sharing

二、線上觀看

節錄精選5--佛母摩耶夫人問地藏菩薩地獄罪報之事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記

 

《占察經》的基本法門是十善

 

接下來要談的是在平常生活中,若想具體修行地藏法門,應該要實踐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所說的「十善」法門: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世尊在《觀經》三福裡面說,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這話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我們聽起來,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,也都能說,可是就是不肯去做,那就沒法子。說,一天說一千遍、說一萬遍,也沒用處,那是說食數寶,有什麼用處?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,去做到。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,諸佛如來確實是這麼修的。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,不是別人,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,讀了《華嚴經》,你應該相信。不但一切人是老師,昨天我們講樹,樹木、花草那一樣不是老師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真的是一微塵、一毛孔,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,那就是老師。昨天看到樹,種子是信心,根是慈悲,身是智慧,枝葉是五度,枝幹是五度,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,心裡面都開智慧。正是惠能大師所說,惠能見五祖,跟五祖說: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。」他怎麼不常生智慧?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,這就是常生智慧。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,順自己意思貪愛,貪愛是煩惱;不合自己意思討厭,討厭生煩惱。人家六根看六塵境界生智慧,不生煩惱,這就是凡聖不一樣,起修不相同。

 
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,具足一切法,這個是寶,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。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,我們心性裡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,為什麼不懂得開發?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。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,地藏菩薩的孝敬,觀音菩薩的慈悲,文殊菩薩的智慧,普賢菩薩的落實,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。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,像一張桌子四個腿,缺一個就倒下來,它就站不住了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說,千經萬論不外如是。諸佛菩薩明白了,就落實,他得受用,他得的是大自在、大圓滿。我們眾生迷惑顛倒,迷失了自性,胡作妄為,所以搞六道輪迴,生死流轉,永無出期。

 

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、無論在迷,它並沒有改變;悟沒有增加一絲毫,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。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?連蚊蟲、螞蟻都尊敬。他為什麼尊敬?蚊蟲、螞蟻也是眾生,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;只是牠迷,牠變成這個樣子,牠不懂事,胡作妄為,搞成這個樣子。雖然搞成這個樣子,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,沒有缺損一絲毫,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的尊重、平等的禮敬,也平等的供養。在十大願王裡面佛對牠們不讚歎,可是恭敬供養那是決定平等的,慈悲一切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淺釋:宣化上人講述─消釋名題(5)

 

第五譯人(傳譯者),解釋翻譯的人。這部經的譯人,有的經上說:這部「地藏經」是三藏法師法燈譯。法燈法師是中國人,大約在後陳的時候。又有的經上說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。在唐朝的時候有于闐國,差不多在現在雲南的邊境上,以前有這麼一個國家。這國家的名字說起來是很神話的,有什麼樣的神話呢?因為這個國家以前的名字是不可考的,在不可考的時候,有一個國王,這國王沒有兒子,就向一尊廟神去求兒子,結果在廟神的額頭上,就生出個小孩子來。你說有這個事情沒有?可是這個小孩子不吃奶,餵他吃人的奶,他不吃;給他牛的奶,他也不吃。以後就在地上生出這麼一個好像乳房似的東西,這東西有乳汁出來,小孩子就吃這地上的奶,於是乎這個國家就叫于闐國。「于闐」是梵文,翻譯中文就叫地乳──地上有奶出,在地上生出的奶,你說神話不神話?所以這個國家的名字就叫地乳國。

 

地乳國有個三藏沙門,講到「沙門」,不會講經的法師就說:「這沙就是河裡的沙子,用河裡的沙子造的門,和尚從這門走出、走入,這就叫沙門。」這是錯誤的,梵語「沙門」,翻譯成中文就叫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」和沙門是一樣的意思。勤修戒定慧,就是不要懶惰。不要以為睡多一些時候就對於自己有好處,你睡多一些時候,對你的肉身,覺得是自然,但是對於你的法身,可就不自然。所以要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「實叉難陀」也是梵語,翻成中文叫「喜學」。這個沙門,他就是不懶惰,最歡喜學習佛法,學習〈楞嚴咒〉,學習〈大悲咒〉,學習種種的佛法,他都歡喜,所以就叫實叉難陀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記

 

修行占察法當發種種願

 

地藏菩薩除了自己發願,也教我們要發願,修地藏法門,如何發願?又要如何修行地藏法門?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個是「藏」,藏是藏、含藏的意思,我們世間人講倉庫、寶庫。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,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。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,他就感覺到恐懼,生活沒有保障,所以世間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、這些財富。佛用這個來比喻,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─三德祕藏。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有「法身」,法身是真身,宗門裡面所謂:「父母未生前,本來面目。」本來面目是法身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。第二個「般若」,般若是智慧,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無量無邊的智慧,此界、他方,過去、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所知。所知現在不知道,不知就變成有障礙。所知是本有的,現在有個障礙住在了我們所知,這叫所知障。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,煩惱就是障礙,所知不是障礙;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。

 

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執著是煩惱障,完全是煩惱;分別裡面一部分是煩惱,一部分是所知障;妄想裡面完全是所知障。有人問,無明從那裡來?無明怎麼來?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、好透徹,讀《楞嚴經》的人也是囫圇吞棗,就這麼過去,含糊過去。佛講得很清楚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」什麼叫知見?知見就是所知,所知就是般若智慧。你在所知裡頭還要立一個知,就錯了,頭上安頭,那就是無明的根本。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,你的智慧就現前;你偏偏要立一個知,那有什麼法子?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。這個你們看清楚了,我們用這個比喻,大家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這是所知、這是知見。偏偏說「法師手上拿一本書」,完了,馬上墮到無明裡去。這個東西叫書嗎?這個東西叫手嗎?手是你建立的,書是你建立的;你要建立這個叫書、這個叫手,你就完了,這就是無明。佛法沒到中國來,中國人也很聰明,老子就知道:「名可名,非常名。道可道,非常道。」你說個名已經錯了,那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,你就墮到無明,你就是起了妄想,妄想裡頭又有分別、又有執著,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,一連串都來了。

 

佛給我們說法,佛說我,不執著我,這個高明。六祖問永嘉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永嘉答得很好:「分別亦非意。」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,心裡頭真沒有分別,乾乾淨淨的。分別什麼?為大眾分別。所以說就是無說,無說就是說,你要說是說,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,你不懂得佛的意思。如果說跟無說分做二截,說也錯了,無說也錯了。說是什麼?分別、執著;無說是無明,兩邊都墮了。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,說即無說,聞即無聞,你這個通了,你這個障礙都沒有了。你能在這個上面體會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,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。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裡面,相對就是二,對立了。說大對面有個小,說空那邊就有個有,總是在相對;說我,對面有個人。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,我跟人不二,空跟有不二,性跟相不二,理跟事不二,事跟事也不二,你才入佛法,你才懂佛法。所以佛法之難,難在那裡?就難在這個地方。難在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永遠放不下,只要放不下你就不入大乘之門,大乘跟你絕分。你修學大乘,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,真正大乘是什麼樣子?你根本不能夠體會。這是跟你講般若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都很孝順父母,所以這一部《地藏經》就是佛教的一部孝經。孝是人的根本,人如果不孝順父母,在一生中就未能盡到做人的責任,為什麼呢?父母生我、養我,如果長大不知道報恩,這就是對於做人的義務沒盡到。孔子一直提倡孝道,因此有一部《孝經》。《孝經》上說:「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『參,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』曾子避席曰:『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?』子曰:『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復坐,吾語汝。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;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』」

 

這是孔子和曾子有關孝道的一段對話。「仲尼居」,仲尼在杏壇裡居住。「曾子侍」,曾子在那兒侍候著孔子。因為那時候曾子是孔子的學生,學生要侍候老師。孔子講孝道,我們不但要孝順父母,也要孝順師長。有的時候,孔子要喝茶,曾子就去斟杯茶來;孔子想做什麼,曾子就侍候他。孔子就說:「先王」,中國的古聖先王。有「至德」,至是到極點了,已無異出家。最大的德行到極點了。「要道」,最重要的一個道理。「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」,老百姓用這個道理,就和睦不爭了。「汝知之乎」,你知道不知道啊?

 

「曾子避席」,曾子就站起來;避席,就是站起來。「曰: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?」說:我曾參哪!很愚癡的。不敏,就是不聰明。唉呀!我曾參哪!很愚癡的。我怎麼會知道呢?我不知道啊!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一定懂得讀誦大乘經典,皈依《無量壽經》,恭敬阿彌陀佛,懂得認真修供養法。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,怎樣供養?供養如來、供養眾生,如教修行供養,這是真供養,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。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,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、讀誦大乘、皈依恭敬供養,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。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不僅是地藏菩薩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,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。

 

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,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,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,普度眾生,常住幽冥法界。幽冥法界怎樣講法?我們怎麼學習?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裡去?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。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,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,不需要去表揚,這個就是幽冥法界。默默的去做,認真努力去做,捨離一切名聞利養,就是在幽冥法界,成就自己真實功德,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。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,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、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,凡夫無知,真正是所謂是弱肉強食,殘害一切眾生。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,也都是迷惑顛倒。迷惑顛倒,報復的心不會消滅,你傷害他,他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,遇到他有機會他怎能不報復?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,大災難!佛在經上講刀兵劫。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。

 

刀兵劫因是什麼?食眾生肉。佛說得很清楚,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,除非眾生不食肉,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。年輕的時候無知,不吃牠,也殺害牠。螞蟻,我們看到很多人,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。螞蟻爬到家來,討厭,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牠燙死。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幹,我們也曾經幹過,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。以前不知道,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。佛教給我們發露懺悔,我們今天明白了,知道自己做了錯事,認真修行,每一天念誦、供養、修學一切功德,迴向這些冤親債主。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,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,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。否則的話,常常說到業障現前,他業障怎麼會不現前?這些被你殺害的眾生,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?不可能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經」者,「徑」也。徑,就是徑路,修行的一條徑路;這條徑路是人人都可以從這條路走的。你想要成佛,必須要經過這條路,所以這條路就是成佛的道路,因此說經者,徑也。「經」又有繩墨的意思。什麼叫繩墨呢?好像中國的木匠有一個墨斗,線放在裏面,要畫直線時,這一條線拉出來,用手一彈,就有一條黑的直線畫出來,這叫繩墨。經就如繩墨,可以幫助我們分辨邪正。「經」也有結鬘的意思。結鬘就是用一條線,穿著一朵一朵的花,成為一串;而經把義理貫串起來,就如同結鬘一樣。

 

此外,經還有四個意思:貫、攝、常、法。貫是貫穿起來。怎樣貫穿呢?貫穿所說義,將所說的道理和義理,就如同用一條線穿起來似的,一點都不會失去,不會遺漏。攝,就像吸鐵石似的。你用吸鐵石往這兒一動,鏘!鐵就吸上來了。這攝,吸什麼呢?攝持所化機。佛所說的法,度化眾生的機緣。所化的「機」,就是佛所說的經典,好像吸鐵石似的,把應受化的眾生都吸來了。好像我現在講經,你們大家都來了,這都是吸來。講經時,你們為什麼都來了呢?就是這個攝的力量攝來的。力量小,就攝來少一點人;力量大,就攝來多一點人。所以把某人從西雅圖也攝來了,這都是一種攝的力量。這個攝的力量,就像吸鐵石似的。吸鐵石攝鐵,你看不見它其中有一種什麼力量把東西吸上來,可是無形中已經吸來了,這就是攝。廣東話說,父母對小孩子很愛護的,這就叫攝──攝受。那麼佛用一種慈悲心對待眾生,眾生對佛有一種恭敬心,這就是佛攝受一切眾生。

 

經還有「常」的意思,不變曰「常」。經,一字不可去,一字不可添;不能增,不能減,這叫常。常就是不變的意思,永遠不變。你想改變嗎?那你就下地獄。這不是指專制強權,經的道理是像鐵一般似的,不可改變,這叫常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地藏經》節錄精選--短影音

一、雲端下載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sMjpcXerQz75ENNDJUsAfiCUcMiIhUWz?usp=sharing

二、線上觀看

節錄精選1--覺林菩薩偈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的教學,其目的就教我們明心見性,為什麼以此為目的?明心見性之後,你什麼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。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,決定可以辦得到的。為什麼這麼肯定?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,這不是從外面來的;外面來的,未必能辦得到,自性本具那有辦不到的道理?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。其實自性哪裡需要恢復,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,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,性德自然就現前,所謂是撥開雲霧,陽光就普照。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,雲霧比喻著障礙;障礙是假的,陽光是真的。離了妄,真就現前,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;你求那就是虛妄的,毋需要去求,離了妄就是真。

 

真心裡面佛告訴我們具足三德。法身,法身是我們真身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禪宗裡面所謂,「父母未生前,本來面目」,就是這個東西。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、妄想執著,把我們自性的光明、德用障礙住了,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。一百分的作用,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,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,你說這不是可惜!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迷失了,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;迷失了,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、迷得太廣。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,幫助我們覺悟、幫助我們恢復。

 

這要講求修行了。因修萬行,果圓萬德,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方法當中,有方便法、也有不方便法,佛都說了。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,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。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?眾生根性不相同,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。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,學習就容易成就;如果不順眾生根性,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。而在一切法門當中,第一方便、第一穩當、第一容易,無過於念佛法門。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,至心稱名,跟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一個道理、一樁事情。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、疑惑這個法門,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,這個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個法門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現在再講一講「地」字。「地」有十種的意思,但這十種的意思,也無法講完「地」的功能,不過我講一個大概。第一個意思是「廣大」。你看地是不是廣大?有人說:「法師你不要講了,這地廣大的意思,人人都知道,你何必要講?」人人都知道,我更應該講,讓大家知道得更多一點。第二個意思是「眾生依」。所有的眾生,都依靠地而生。你說!哪一個眾生不是在地上活著?沒有在虛空裡頭活著的。第三個意思,「地無好惡」。地沒有所好,也沒有所惡,它不會選擇地說:「哦!你這個眾生,我叫你在這個地方;那個眾生,我不要你。」沒有的,無論是好的眾生、壞的眾生、善的眾生、惡的眾生;老虎也在這個地上,梅花鹿也在這個地上,仙猴也在這個地上,所有的東西都在這個地上,依靠這個地。並且它還不生一種好的心,也沒有一種惡的心。有人說:「那我懂,這個地根本沒有知覺。」你知道它沒有知覺嗎?地的知覺,不是我們的知覺所能知道的;地也有它的知覺,地,也是眾生之一。

 

第四是什麼呢?「受大雨」。天降下再大的雨,它也能承受。第五「生草木」。第六是「種所依倚」。種就是種子,一切的種子,也都埋在這個地裡頭。第七本來應該不講的,講了,你們人人都想去取寶,第七就是「生眾寶」。地裡頭有很多寶貝。第八「產諸藥」。一切的藥品都是從地裡頭產生出來的。第九是「風吹不動」。這個地,風是吹不動的,再大的颶風,也不能把地吹動。地震呢?那不是風吹的。第十是「獅子吼不驚」。獅子一吼,什麼都怕,但是地不驚。地有這十種的意思,所以地藏王菩薩就用地來代表他的名字。

 

這部經的名字是以人法為名,地藏菩薩是人,本願是法。這個本,就是根本,也就是本來,本來和根本就是「以前」的意思。表示這是地藏菩薩以前所發的願。他在無量劫以前,生生世世都發願盡孝道,孝順父母,為父母捨棄自己的生命,去救度父母,這是地藏王菩薩的願力。這個「經」字講過很多次了,不過在每一個講經法會,都應該講一講。為什麼呢?聽過經的,雖然明白這個道理;沒有聽過經的人,對於這個道理還不清楚,所以不妨重覆再說一下。有聽過經的人,對於這個道理還不清楚,所以不妨重覆再說一下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記

 

地藏菩薩的本誓願力

 

此善男子發心已來,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,但依本願自在力故,權巧現化影應十方,雖復普遊一切剎土,常起功業,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,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,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,彼從十一劫來,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,是故在斯會中,身相端嚴威德殊勝,唯除如來無能過者,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,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,以是菩薩本誓願力,速滿眾生一切所求,能滅眾生一切重罪,除諸障礙現得安隱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消釋名題」。什麼叫「消」,也就是把文意解釋清楚。消釋名題──解釋這部經的名字,這名字是「地藏菩薩本願經」,也就是以地藏菩薩的名號作這部經的名字。地藏菩薩是個人。本願,是屬於法。這部經在七種立題裡邊是屬於人法立題。法,也就是一種業。本願就是他本來的行業──過去生中的行為和所造的「業」(karma)

 

為什麼叫「地藏」呢?因為地能生長萬物。「藏」是寶藏,一切的寶藏都在地裡邊。這個藏也可以說是藏起來,藏起來就是隱藏起來,一切寶藏萬物,一切的東西,都可以在地裡埋藏起來。而這一位菩薩,就像大地一樣,能生長一切的萬物。又有無量無邊這麼多寶藏,在地裡邊,任人去發掘;誰要是相信這一位菩薩,就可以得到其中的寶藏。這個寶藏要什麼都有什麼;名貴的如:鑽石、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,無所不具,什麼都有的。如果你得到一塊大鑽石,有三百磅那麼重,那就成了世界第一大富翁了。我方才說三百磅,很多人都笑了,他們認為是太大;其實這是最小的一塊,太大的那個,簡直是你拿不動的。因為具足上列種種美德,所以這位菩薩叫「地藏」。

 

菩薩是梵語,翻成中文是「有情覺」,眾生裡邊一個覺悟的人。有可翻「覺有情」,自己覺悟後,再以自己所覺悟的道理,令其他眾生也覺悟。這就是自覺覺他,自己覺悟了,也願一切眾生覺悟;又可以說是自利利他,自己有大智慧,也願一切眾生有大智慧。有了大智慧,就不顛倒了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玄義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:

 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

 

這七個字,前面六個字是別題,經這個字是通題;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。別題裡面又分為人、法,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,聖一法師在講記裡說得很清楚,諸位可以作參考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地藏法門的三部經

 

在藏經中,專門介紹地藏菩薩法門的一共有三部,根據由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時間先後次序來說,分別是:

(一)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兩卷隋菩提燈譯

(二)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》十卷唐玄奘三藏譯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音檔下載

1.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一上卷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qTLXFd3g8xEz5C5iDadYkJRJrE7ahIGO/view?usp=drivesdk

 

2.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一中卷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地藏經》是佛教裡的一部「孝經」,地藏王菩薩也就是一位行孝的菩薩,是最孝順父母的一位菩薩。因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學地藏王菩薩那種孝順父母的精神,所以來講這部《地藏經》。

 

現在,第一要講「教起因緣」:為什麼有這一部經──教起的因緣。第二要講「藏乘所攝」:藏,是三藏。乘,是大乘、小乘。若講五乘,就有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所謂藏乘所攝,就是說它在三藏裡邊是屬於那一藏,在五乘裡邊是屬於那一乘的。第三「辨定宗旨」:要說明它的宗旨。第四是「消釋名題」:消釋名題就是解釋這部經的題目名字。第五是「傳譯使者」:誰流傳翻譯這部經典,這也要講出來。第六是「別解文義」:這是特別的解釋經文的意思。

 

什麼是第一教起因緣?「教」是聖人一種教化眾生的語言──聖人被下之言。「起」是本來沒有的,現在有了,生起來了,生出來了。「因緣」,因是一種因素,緣是一種緣故。那什麼因緣生出這種教來?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始終也沒有去超度他的母親。釋迦牟尼佛是從他母親的左脅(肚子的左上方)生出來的,生出來之後,他的母親就死了,而他成佛之後,知道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已經生天了。所以等到釋迦牟尼佛說完《法華經》之後,在沒說《涅槃經》之前,想起母親來了,就升到天上去,到忉利天宮三個月,為母親說法。說什麼法?就說這部《地藏經》──這一部孝經。因此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度慈親,為度他的母親而到忉利天宮,說這一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為什麼有這部經的因緣,是釋迦牟尼佛為了母親而說法的,這部經是不是很重要呢?這是教起的因緣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諸位同學,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,第一部經一定是講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?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,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一定要有土地、要有房舍、要有建築。有了硬體設施之後,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。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?我們必須要知道。修道必須要依據「心地」,《地藏經》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。有了硬體設施之後,軟體裡頭最重要的心地法門。所以我們第一部一定要講解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。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,不知道從心地修起,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。

 

換句話說,無論你怎樣用功、怎樣努力、怎樣發奮、怎樣精進,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所修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。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,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。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,叫大慈大悲,地藏是孝敬。

 

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?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?大家把根忘掉了,不孝、不敬。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,他不是在修學佛法,也不是在弘揚佛法。這是在玩弄佛法、消遣佛法,沒事幹!消遣消遣,拿佛法來消遣。確實如此,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。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?也在玩弄佛法?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?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,到那裡享?畜生道享、餓鬼道享,惡道去。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?你作人的資格沒有,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,我們要清楚。

文章標籤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