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淨空法師 (8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今天在亂世,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,五濁惡世,「濁世無如念佛好」,濁世修什麼?念佛最好,提醒我們。換句話說,修淨土法門好,彌勒菩薩也是勸我們修淨土法門。對一切眾生,對佛教各宗各派,對世界各個不同的宗教,要尊重、要恭敬,不生輕慢。為什麼?亂世。我們希望這個亂世慢慢走向和諧,慢慢恢復安定,那要靠什麼?要靠教育。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沒人講,宗教裡頭有,所以我為什麼重視宗教教育道理在此地。

 

宗教教育能夠把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突顯出來,這社會有救,人心有救,除這條路之外,想不出第二條路。但是今天宗教一般社會排斥,不能接受,為什麼?這四百年科學的影響。科學裡頭第一個就是教人懷疑,懷疑才能發現問題,再去追蹤就能解決問題。這個方法對物理可以,對物理學管用,對心理學不管用。佛法是心理的,古聖先賢都是心理,心理這一門學問一定從誠敬,真誠恭敬才能得利益,沒有真誠恭敬不能入門。所以它跟物理是性質完全不相同,必須要知道。

 

現代的科學才發現,心理跟物理不能分,為什麼?物從心生。物從哪裡來的?意念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念頭好,你身心健康。念要清淨,念要端正,身心健康,智慧增長;念頭不好,不但身心不健康,你繁雜的雜念多、妄想多,這對你心有傷害。心不善連帶影響到生理,生理就多病,還影響到居住的環境,環境就有災難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的這個社會空前的混亂,歷史上所沒有的,災難也是沒有的。這什麼原因?不善業之所感召,道理在此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能救自己、能救家庭、能救你的事業、能救社會、能救國家、能救世界,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去做?我們多想想,人到這個世間來,為什麼來的?佛在經上說了一句話,叫「人生酬業」。這從因果上說,你是酬償業報而來的,過去生中修的福,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;過去生中造的罪業,那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罪,是這麼來的,真所謂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

 

如果你遇到善知識、遇到聖賢教誨,你認真去學習就能改造命運。改造命運成功的人不計其數,明朝袁了凡是個好榜樣。那是什麼?他把自己一生改造命運,把它寫出來了。他原來是寫給他兒子,讓他兒子做參考的,跟他學習的。現在這部書流通量非常廣大,還拍成電視片,連續劇,這裡頭每一樁事情都是真實的。

 

過去生中有造作的、有不足的地方可以修正,有錯誤的地方也可以修改。所以命運有沒有?有。誰造的?自己造的。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修改,不是別人造的,所以命運要問別人就錯了,得要問自己,問自己決定不會錯。一定要讀聖賢書,一定要讀佛經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一般概念上講,天台講四教,華嚴講五教。四教裡面,藏通別都是權說,圓是真說。五教裡面,小始終這是權說,後面頓教、圓教是真說,跟你講真話。那你不到那個程度,佛不會跟你講的,佛是應機說法。你程度不夠,程度小,跟你說小法,所以他放下。

 

那我們現在是凡夫,煩惱習氣很重,從哪裡放起?從斷惡修善下手。善惡的標準,就是十善業道。晚近在中國,佛門裡面,採取儒跟道來做為學習的基礎,這非常之好,所以不必學小乘了。採取儒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。採取道的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用這個基礎,修十善業道,就沒有問題。我們今天十善業道為什麼這麼難?下頭沒有根。如果有這麼好的根底,那就一點都不難。那五倫五常,四維八德怎麼個學法?《弟子規》就統統具足。這一千零八十個字,具足了古聖先王所教的倫理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都在其中。

 

所以我們這些年來,鼓勵大家用《弟子規》紮根,用《感應篇》紮根,然後再學十善業道,再提升三皈眾戒。這佛法的戒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按照這個次第,慢慢向上提升。真正練功,除了認真的實踐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,還要認真學習放下,控制占有。這兩個念頭不好,這兩個念頭是所有煩惱的根本。練習什麼?怎麼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、沒有對立。別人對我有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。沒有控制的念頭,沒有占有的念頭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如果你有控制的念頭,有占有的念頭,這個清淨潔白永遠沒分。這個很重要!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以歷事而鍊心」

 

「歷」是經歷,樣樣事情我們都應該要經歷,也就是說要通過樣樣世緣,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,是不是真的看破,不動心了?所以要歷事鍊心。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那個功夫如果我們叫他一個總名字,就是這四個字「歷事鍊心」,五十三參是歷事鍊心。

 

善財去五十三參,我們到哪裡去五十三參?其實善財做的榜樣,就是教給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。你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,真的看破放下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執著,那個人就是善知識、就是菩薩,你就是善財,你參學這一關通過了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空法師─看破五蘊色身,放下貪瞋痴

 

「但令看破五蘊色身,放下貪瞋痴。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。」

 

我們的身是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的現象,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,我們現代人講物質,我們身體血肉之軀叫色相,這是物質;除物質之外,還有精神的部分,不是物質,精神這個部分: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皆是緣生幻有,當下即空

 

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,都不是真實的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你要真正肯定明白了,這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實的,你就開悟了。如果在這些虛幻現象當中,決定不再分別執著,那你就入了境界。這個入就是證悟,那不是解悟,證悟了。證悟,這個事實真相你享受到了,你入了事實真相。

 

入事實真相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入一真法界,事實真相就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也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,為什麼不思議?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從此之後,再不會起心動念,心裡頭那個妄念永遠滅掉了,再沒有妄念,再也沒有言說,言語道斷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情是情執,見就是你有見解,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,有你的想法,那就完了。你要問佛菩薩,佛菩薩你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?他沒有看法。你問他什麼想法?他沒有想法,他比你高明。

 

今天我們最大的麻煩,很難突破的,「我想怎樣,我看怎樣」,你看看這種起心動念,這個言語態度,四相具足,我執、法執具足,讀佛經他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?如來真實義是什麼都沒有,那是如來真實義。

 

如果你什麼都不執著,什麼都沒有,你看這個經,一看意思都明白了、都開悟了;你有一點點意思在裡面,佛來給你講,你都不會開悟。不要說是人講,羅漢講、菩薩講,佛來講都沒有用。什麼原因?因為你有障礙,這就是業障,深重的業障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肯定了,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善法的根本,所有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。如果他做再大的善法,他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他沒有根,他那個善法不是真的,沒有根。那個善法是什麼?像花瓶裡面插的花一樣,幾天就枯死,它不會開花結果,花是開了,不會結果的,幾天枯死了,這個道理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 

如果有根有本,雖然它現在連枝葉都沒有,我們知道將來它一定花果茂盛。你看一個小的樹芽,它底下有根,它栽在那個地方,我們就想到,十幾年之後它長成大樹,開花結果,你就能預算得到,活的。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。你要不懂的話,這一生學佛只是在佛法裡面種一點善根,這是佛經上說的,阿賴耶裡面落謝佛法種子,在這一生當中它不會開花結果。它要開花結果,你得要修,種子是有了,阿賴耶種子是有了,你不修不行,你得真幹。

 

怎麼個修法?依照這個,這真正叫三個根,這是淨宗的三個根,我們常常講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根,儒釋道。現在給你講的是淨土的三個根,這是根。淨土還有三個本,本是什麼?信願行,你對這個法門得相信,你真的想去,你有願,你發願求生淨土,你真肯念佛,行裡頭真正把這淨業三福落實了,你得落實這個東西,真肯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去。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。念一輩子佛,最後還不能往生,還是繼續搞輪迴,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出在把這三個根疏忽掉,淨業三福疏忽掉了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你不能怪佛,說佛你沒有告訴我。早就告訴你了,不能不真幹!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以禪宗為例子,在一句話之下,三個統統都放下,在中國典籍記載裡頭只有惠能大師一個人。學了三年五載放下的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有不少人,也不太多,像永嘉大師他們這個就是屬於這一類的,三、五年就成功。還有十幾年、二十幾年、三十幾年,四、五十年放下的也有,都是了不起的人,為什麼?一生當中成就了。

 

宗門典籍裡面所記載的,《五燈會元》一千七百人,《景德傳燈錄》也是記載這些事情的。我們再合天臺、賢首、法相、三論這些教下,大開圓解的,應該超過三千人。比起念佛修淨土,這叫難行道!他們那樣的根性人行,我們學那個法門,一生不會成就。

 

這兩個一比你就曉得,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不可思議,簡單容易,成就比他們還殊勝。淨土是煩惱不斷,自己沒有了,業障不要消,自然沒有了。什麼原因?念頭轉了。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分別執著都沒有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義寂大師說:「天地之間,五道生死,因果分明」。「表因必有果。如是業因,如是果報,一絲不爽」。人真的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我相信他不會得罪一個人,為什麼?後頭有果報。我瞪他一眼,他明天可能會瞪我兩眼;我對他一個微笑,跟他見面他就常常對我微笑,這不就是因果嗎?我尊敬他,我愛護他,我幫助他;他尊敬我,他愛護我,他幫助我,有過之而無不及,關鍵就在那個真心,真心能感動人,惡人都被你感動,那就是你的功德,你把他度化了。他本來不善,他看到你對他那麼善,良心發現,他變成善人了。你在這個世間真正度一個人,這個人得度了。先幫他斷惡修善,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他學佛,最後幫助他往生成佛。菩薩的心,抓住緣,自己一定肯幹,不捨棄一個眾生。幫助一個眾生回頭向善,幫助他將來能夠學佛往生,這個功德多大!世出世間沒有超過這個功德的。

 

度人靠嘴不行,他不相信,要靠行為。這個行為最重要就是真誠的愛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裡頭生的愛心,那個愛心叫慈悲。這個慈悲心的裡面是什麼?裡面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那是他內涵,表現在外面慈悲。點點滴滴的慈悲、分分慈悲,裡面統統含著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你說他能不感人嗎?這感動人。

 

我們一般人的愛心是什麼?裡頭沒有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所以那個愛心不能感動人,別人是感受一下很歡喜,歡喜完就忘掉了。如果你是用這種心對待人,縱然跟他見一次面,他一生不會忘掉。那個人真是好人,那個人對我真好,縱然只有一次,他阿賴耶印象很深,他還希望有第二次,還希望有第三次,最好能夠常住在一起共同學習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永嘉禪師在《證道歌》裡說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不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,十法界又何嘗不是一場夢?夢用雲來比喻,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。既然事實真相全是幻化的,你起心動念錯了,分別執著是更錯了。經論裡面這一切教誨,真正用意在哪裡?幫助我們看破放下。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,難分難捨;曉得事實真相,才真正把它放下了,不再放在心上了,你得大自在。

 

你要再放在心上,那是不止苦一輩子,你這一輩子沒覺悟,還帶到下一輩子去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夢中有夢,輾轉受報,沒有底限的。為什麼?佛家有一句話說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樣,自然就是這樣。追究到它的根源,不離自性,自性法爾如是,自性沒有對立的,沒有大小,沒有先後。沒有先後是沒有時間,沒有大小是沒有空間,所以要回歸自性必須要放下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都錯了,一切分別執著是從起心動念來的,根本錯了,枝葉哪有不錯的道理?這些話都是幫助我們看破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,也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無眾生相是沒有空間,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,這都是假的,徹底放下你就見性,你就得大自在。

 

這個時候自性的性德,第一德就是慈悲,就是愛心,愛心遍法界。這個宇宙是什麼?宇宙就是一個愛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這一句「廣大悲雲遍一切」。這個一切的意思很深,它裡面含著重重無盡,古來聖哲所謂的「至大無外,至小無內」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的,微塵裡面有世界,微塵裡面的世界又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面還有世界,重重無盡。怎麼會有這種現象?很不好懂。賢首國師講《華嚴經》這個境界的時候,帝王聽不懂,想不出這個道理,大師有智慧,請皇上在庭院裡面建一個亭子,八角亭。那當然很容易,只要皇上說一句話,這亭子馬上就建好了,像八卦一樣八面,每一面放一個大鏡子,上面、下面也放鏡子,共十面鏡子,請皇上站在亭子當中,你上下四面看看。皇上進去一看,恍然大悟!你看鏡子照鏡子,一個人就變成無量無邊,能不能數得清?數不清,奧妙!那一體驗,果然如此,重重無盡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《淨影疏》曰:現有愚痴,闇障覆心,無所知曉,以之為痛。」現前愚痴,為什麼現在愚痴?有因素的,過去不肯法布施,就得這個果報。

 

所以吝法得愚痴的果報。另外一個什麼?障礙別人學習,怕別人學習比我強,我總想方法障礙他,這個念頭得愚痴果報。

 

我聽一個同修跟我講,那是事實,他的朋友,不是他家,他的朋友,有個小孩很聰明,在學校念書,考的分數都很高,班上有一個同學比他好,每一次考試他都沒有辦法超越。那個同學害病死了,他非常高興,在家裡講,「死得好、死得好」。家人問他為什麼?沒有人可以跟我競爭了,那將來穩當他拿第一名,那個比他強的人死了。這一個念頭就種下愚痴的因,這是什麼?嫉妒。這個小孩將來長大,再聰明、再能幹,他沒有德行,注定他一生將來都造罪業。罪業造滿之後,阿鼻地獄去了。你就從這些地方清清楚楚看出來,他走的是什麼路?走的是地獄路。不知道愛人,不知道尊敬人,總是把別人的好事毀掉,讓自己站在前面,這個念頭是地獄的念頭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修諸行法,不為自身」,這是聖人。凡夫所有一切修行,沒有一樣不是為自己的,他不為自己,他就不幹了;唯獨聖賢、佛菩薩。他們為什麼能做到?他們知道自己跟別人的關係,什麼關係?是一體,多親切。這篇論文頭一段,大師就給我們說明,遍法界虛空界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同一體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現代哲學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這是事實真相。宇宙從哪裡來的?萬法從哪裡來的?修行證果的人告訴我們,什麼叫證果?他已經證得宇宙萬法的實相。實相是真實相,不是虛妄的。宇宙真實相是什麼?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能變、能現,宇宙萬法是所現、是所變。

 

這個事情跟夢境很像,所以世尊教學常常舉夢境為比喻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講到夢境都不陌生,所以佛常常舉這個例子。你看我們在作夢的時候,夢中有自己、有山河大地、有樹木花草、有芸芸眾生,也有認識的,也有不認識的,好像跟我們眼前的環境沒兩樣。作夢的時間不長,醒過來的時候,你有沒有去想想,剛才做這個夢從哪裡來的,為什麼會有這個夢境?你要是能常常作如是觀,久而久之你一定會開悟。

 

佛告訴我們,眼前一切諸法跟夢境無二無別,所以他在《金剛經》上教我們,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首偈子重要的意思,是要我們把眼前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,常常看作是作夢。為什麼?真的是作夢,不是假的,相上有,不能說沒有,理上沒有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這麼多年來,我常常勸勉同修,放下從哪裡放起?從不分別、不執著做起。具體下手之處,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《心經》說得很清楚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」,真的是如此。所以我們面對一切法,頭一個要放下對立的念頭,我從這裡做起;第二要放下控制的念頭;第三要放下佔有的念頭。如果我們對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萬物沒有對立,沒有控制的念頭,沒有佔有的念頭,多自在!這是修道嚴重的業障,這一關突破,別的關都好過,這一關是最難突破的。這樣,這人生還有樂趣嗎?有樂趣,真有,不造業了。賢首大師教我們隨緣妙用,隨緣有樂趣,事事無礙。妙用是什麼?不對立是妙用,不控制是妙用,不佔有是妙用;如果隨緣裡面起了對立、控制、佔有,那叫造業,就不是妙用。

 

造業就感得業報,業報裡面有善有惡,善就感三善道的業報,惡就感三惡道的業報。如果是對人,對一切有情眾生,肯定有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都變成冤親債主,就這麼回事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怎麼化解?你能把這三樁事情真做到,不對立、不控制、不佔有,所有的冤結都化解了。冤結是雙方面才能結得上,我這一面解開,那邊想報復也沒有法子報復。為什麼?對象沒有了,對象不存在,這個重要!

 

宗門裡有個公案,有一位老和尚參禪的功夫非常好,真正到忘我了。壽命到了,閻王派小鬼來帶人,小鬼找不到他,問別人這個法師在哪裡,他找不到。有個人告訴他,這位老和尚最喜歡他吃飯的那個缽,你去敲那個缽就會找到他。小鬼敲缽,真的一敲缽,他就現形了,小鬼馬上抓到他,他立刻把那個缽放下,這放下不是事上放下,而是心裡不再掛念它,他又不見了。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警惕!換個說法,現在人講嗜好,你只要有一樁嗜好,你就會被小鬼抓住,那就是你的辮子。所以佛祖告訴我們,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有的相都是幻相,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用「夢幻泡影」來比喻,來形容森羅萬象,沒有一個現相是真的,這一定要知道。理是性,性有沒有?有。你能不能看到?看不到。為什麼?它有,但是沒有現相。虛空是不是?虛空不是,虛空是相,是幻相。理不是虛空,虛空也是個無性之理現出來的。所以自性理體,六根統統緣不到,眼見不到,耳聽不到,鼻嗅不到,舌嚐不到,手也摸不到,也想不到,意根都沒有辦法想不到。你說研究,我得想想,怎麼想也想不到。所以你所想的,能想到的,統統叫妄想,事實的真相想不到,能現萬事萬法的心性想不到。可是能現所現,互隱互顯這叫玄通。怎麼叫互隱?沒有緣的時候,緣是一念不覺,這個一念不覺就是一般用粗的話來講是起心動念,在佛教講一念不覺就能顯。

 

惠能大師講的「能生萬法」,宇宙出現,萬法出現,我出現。宇宙,我們今天講時間跟空間,時空、萬物跟我同時出現,一念它就顯,自性就現相。從相裡面自性能現,自性是什麼樣子?相是什麼樣子,自性就是什麼樣子。性體可不是現相,但是現相永遠離不開,這個很難懂。為什麼?相千差萬別,性永恆不變,這個性是真的。真心、本性在哪裡?就在萬相之中。古大德有個比喻,比喻得很好,叫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我們用黃金來做成各種器皿,可以用黃金做成一個杯子,做成一個碗,做成首飾,做成纓絡,佩戴在胸前的纓絡,做成戒子、手鐲,什麼都能做。

 

有一個同學他是做首飾的,他有個展覽室,我去參觀過,將近有兩萬種不同的東西,沒有一個是相同的,因為它是樣品,全是黃金做的,你一走進展覽室是珠光寶氣。你看形相將近兩萬種,沒有一個是相同的;體是一個,全是黃金,除了黃金之外沒有別的。所以能現所現都現,如果這個心不動,沒有念頭,相沒有了,相沒有了,性你也體會不到。金跟器好像都沒有了,金在不在?並沒有消失,隱,不現。這樁事情惠能大師見到了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就是不現,隱它具足,它一樣都不缺,動個念頭全都現出來,沒有一樣缺。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一個佛,是無量無邊諸佛,無量無邊的剎土,無量無邊的十法界沒有邊際,為什麼?這一現叫出生無盡。無盡的出生都在一念,不可思議,離開一念什麼都沒有。真正聰明人,真正上上根人,他只要把握這一念,什麼問題都解決,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覺悟的人,不求自樂。「自樂」這個樂,是貪慾、愛慾。凡夫享受的、貪愛的是這個樂─五欲六塵之樂。你如果智慧開了,細心一觀察,他得這點小樂,付出的代價太大了,實在是得不償失!

 

覺悟的人大公無私,他做出一切犧牲奉獻,小事一樁,他所得的那個樂,一般人怎麼想也想不出來,真樂!

 

佛家講的真樂,是「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」。覺悟的人,不求自樂,他一心一意為佛法、為社會、為眾生,跟阿彌陀佛、跟諸佛如來同心、同願、同解、同行,這裡頭有真樂!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頭一個,要學無我、無私,這是第一個要學的。可是世間人他害怕,「我統統都捨掉了,我的生活怎麼辦?」真發生過這個事情。

 

這麼多年來,我們在講堂裡常常教人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。大陸上同修他真這樣做了,家也不要了,工作也辭掉不要了,統統都放下了,不到一個月,他寫信給我:「法師,現在我一無所有,我的生活吃飯都成了問題,現在怎麼辦?」

 

這就是天天在聽,而沒有聽懂,把意思錯會了。捨,不是叫你捨事,不是叫你事上放下,是叫你捨那個念頭!你念頭沒有捨,你心上沒有放下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,李炳南老居士跟我們講《禮記》,這個科目是我發心啟請的,請了好多遍他才答應,原因是什麼?現在大家都不講禮,講這個幹什麼,所以請了好幾遍他才勉強講。

 

第一天開場白,李老師就把學禮的宗旨告訴我們,我們學禮目的在哪裡?目的在大庭廣眾之下,不要叫人對我們討厭。

 

我們見到人,決定要有禮貌,但是禮貌因時、因地而不同,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記住。佛門今天保持的是古時候的禮節,不是現代人的禮節,佛門保守古禮對不對?不對,因為我們是現代人,不是古人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幾個人真正覺悟?現在這個社會,你真正覺悟了,別人還笑話你,笑什麼?懦弱、無能。你怕不怕許多人用這種態度對你?你知道你自己所作所為是正確的,業障就消除了,提升了。如果你害怕這些輿論加給你,你不敢依照聖賢教誨去做,認為人家打我,我得打回去,人家罵我,我得罵回去,這才算像是一個人,這是社會一般人迷惑顛倒,鼓勵造業,這個錯了。你真有這個勇氣,人家說我懦弱,我就懦弱;人家說我無能,我就無能,我這一生度過之後,我提升了。那些有能力的人,不甘示弱的人,他要往下墮落。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,你就很樂意接受。千萬不要聽到,「我們人肉身死,靈魂不死,來生還會來」,你聽了就很高興,你就真的迷了。

 

你不知道六道之外,有更美好的世界,那個世界裡面,人與人之間,互相尊敬,互相謙卑,互相關愛,互助合作,那個地方沒有疾病,沒有老死,沒有災難,沒有戰爭,所有這些惡的事都沒有,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。這麼好的地方要不要去?要去,就決定不能跟一般人一樣的知見。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,你要是跟他一般知見,你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,這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冷靜多想一想。

 

跟著古聖先賢走,跟著佛菩薩走,決定沒有錯。所謂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你想想這句話,一點都不錯。人生在世,最難得的是有智慧,心有主宰。我們是凡夫,業障深重,我們幸運遇到善知識,諸佛菩薩是真善知識。世間善知識是不錯,我們聽從他的話,絕不墮三惡道,能夠維繫在人天兩道。而真善知識是佛菩薩,他確實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永脫輪迴,太難得了。我們遇到了,深信不移。一心一意接受教誨,依教奉行,把時間定在這一生,不能搞來生,這一生當中,我決定要成就。這一生當中,什麼委曲,我都樂意接受,才能真正脫離。還有一點怨恨,還有一點不自在,全是障礙,你往生不了,必須要訓練到一個妄念都沒有,有沒有把握往生,關鍵在此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門,全都是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,所以還歸自性。

 

把範圍再擴大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是全歸自性。再擴大講,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?

 

千經萬論,無非是顯示自性而已,無非是教我們覺悟真性,這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不是學術,道理在此地。

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