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法傳衣第一
附註:「悟法傳衣第一」,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「行由品第一」,後半改作「般若品第二」。
此經第一章,是大師在大梵寺應韋刺史之請,為大眾一天演講的完整記錄,也是一部完整的經,非常寶貴。
悟法傳衣第一
附註:「悟法傳衣第一」,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「行由品第一」,後半改作「般若品第二」。
此經第一章,是大師在大梵寺應韋刺史之請,為大眾一天演講的完整記錄,也是一部完整的經,非常寶貴。
「惠能安置母畢。即便辭違。不經三十餘日。便至黃梅。禮拜五祖。祖問曰。汝何方人。欲求何物。惠能對曰。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。遠來禮師。惟求作佛。不求餘物。祖言。汝是嶺南人。又是獦獠。若為堪作佛。惠能曰。人雖有南北。佛性本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。佛性有何差別。五祖更欲與語。且見徒眾。總在左右。乃令隨眾作務。惠能曰。惠能啟和尚。弟子自心常生智慧。不離自性。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教作何務。祖云。這獦獠根性大利。汝更勿言。著槽廠去。惠能退至後院。有一行者。差惠能剁柴踏碓。經八月餘。祖一日忽見惠能曰。吾思汝見可用。恐有惡人害汝。遂不與汝言。汝知之否。惠能曰。弟子亦知師意。不敢行至堂前。令人不覺。」
「惠能安置母畢」:我把老母的衣糧預備好了,「即便辭違」:就向母親辭別修法去了。「不經三十餘日」:不知不覺地走了三十多天,「便至黃梅」,「禮拜五祖」:向五祖叩頭頂禮。
「祖問曰:汝何方人」:五祖說,你是哪裏人?「欲求何物」:想要什麼東西?「惠能對曰」:惠能就對說,「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」:是嶺南的人,「遠來禮師」:我向祖師叩頭頂禮,「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」:只求成佛,其他什麼,我也不要。
本經大意
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,與正統本幾乎完全相同。正統本分全經為九章,曹溪本多一章「付囑流通第十」。十章大義,略介如次:
「悟法傳衣第一」,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「行由品第一」,後半改作「般若品第二」。這一章正是大師最初於大梵寺一日所說之完整記錄,說明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,教人「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」的無上法門,以及祖師自己得法、修學的經過,是乃三轉法輪之現身作證轉也。這一篇記錄非常珍貴難得,讀之如見六祖其人,又如親遇講席。此章末後有無相頌十五首,成為頓教修學法要之心傳,應該記取。
「善知識。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。惠能嚴父。本貫范陽。左降流於嶺南。作新州百姓。此身不幸。父又早亡。老母孤遺。移來南海。艱辛貧乏。於市賣柴。」
六祖大師又說,「善知識,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」:各位善知識,我請你們聽一聽,我惠能行由得法事意;什麼因緣,我得到法?得法是怎麼一回事?前後我說說給你們聽一聽。他說,「惠能」我啊,「嚴父本貫范陽」:我父親本來是在北方范陽那兒住的,「左降流於嶺南」:在那個時候,大約有什麼錯誤,充軍就充到嶺南,做流放的人,「作新州百姓」:就是現在廣州新興的地方。
「此身不幸」:說我出生在寒微的家庭,很不幸的,「父又早亡」:父親很早就死了,「老母孤遺」:我的母親帶著孤兒,這麼抱啊、養大這孤遺。「移來南海」:後來移民到南海縣,大約是廣州新興那兒。「艱辛貧乏」:艱是艱難,辛是很辛苦的,貧是貧窮,乏是沒有錢,「於市賣柴」:一生來就在這貧寒的家庭,所以沒有機會讀書;於是乎,就以斬柴來謀生,維持生活。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講記一淨空法師講述--前序
經題
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」,這是本經經題全文。一般習慣略稱「六祖壇經」,或者「壇經」。這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-惠能大師,教誡僧徒四眾的語錄,後人尊稱為「壇經」。
經題可分為五段來介紹。
〈行由品〉第一。行由,就是六祖大師行事的由來,修道的由來,得法的由來。他本是斬柴出身,砍柴的人;本來是不認字,是很粗魯的一個人,可是他能一聞即悟。現在這是講他的行為,和他得法的由來。這是壇經的第一品。
「時大師至寶林。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。請師出。於城中大梵寺講堂。為眾開緣說法。師陞座。刺史官僚三十餘人。儒宗學士三十餘人。僧尼道俗一千餘人。同時作禮。願聞法要。」
「時大師至寶林」:時,是當時,就是六祖大師那個時候;他到曹溪寶林山。「韶州韋刺史名璩」:韶州,現在叫韶關;刺史就是作官的,管那個地方的。那韶關刺史名字叫韋璩,「與官僚入山」:與做官的和這一切的人,來入山「請師出」:請六祖大師出山。「於城中大梵寺講堂」:城中,就是韶關城裏。韶關城那時候,有個寺叫大梵寺,現在叫大鑑寺;就是因為六祖被封為大鑑禪師,所以虛老在那兒復興南華寺時,又整修這個大梵寺,就改名大鑑寺。在這個寺裏頭有個講堂,很寬闊的,可以容納幾千人,「為眾開緣說法」:在這個時候,六祖大師,就給大家說法。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精華法句─ 〈行由品第一〉
1.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2.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3.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
4.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─五祖弘忍大師
5.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─五祖弘忍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