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布施是道場,不望報故。」真布施是一切都捨出去了,為什麼布施不求福報呢?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,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,過後碰到利害關係時又會後悔的。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,心中沒這個事了,不期望什麼回報。

 

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:自己不是壞人,做了很多好事,為什麼結果卻有這樣遭遇?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,是不是會這樣?例如你對某人好,這是布施,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,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。菩薩發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,我對你好,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,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。

 

「持戒是道場,得願具故。」學佛的人由三皈依開始,五戒、八關齋戒到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定的,是由外面打進內心,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。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,那是由內心的發動打到外面來。真正智慧成就的人,持戒一定很嚴肅的。

 

小乘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成就,是為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。我們講禪規也提到,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。大乘的持戒,是為了達到十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)的圓滿成佛,悲智雙運,悲不入涅槃,智不住三有(三界)。這是佛法的究竟,本來地無涅槃可入,涅槃就在自心中。

 

「忍辱是道場,於諸眾生心無礙故。」我經常講一句話,什麼都可以受,只有氣不受,不受人家的氣。你們什麼都可以學我,這一句不要學,學了就變毒藥。不受氣這句話,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,事實上並沒有人拿氣給我受。

 

大家學佛好像越學氣越大,都用聖賢菩薩的標準看人,這個也不是,那個也不是,卻不去反省自己。因為不反省,忍辱也沒有作。

 

忍辱不是硬忍,大忍辱就是大慈悲,不須要忍,所以忍辱的辱並不一定是別人侮辱你。我們人生遭遇環境的痛苦,一切的不如意,都屬於辱,都是忍辱的範圍,真學佛就會無所謂,該如何處理就如何。真做到這樣大乘的忍辱,就不會覺得受辱,也就是道場。心裡對於一切眾生都沒有罣礙,看你和我是一樣的,看仇人如親人一樣,這樣自然就不會煩惱了。換句話說,要怎麼去修大乘的忍辱呢?就是「於諸眾生心無礙,是名忍辱是道場」,這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。

 

「精進是道場,不懈怠故。」學大乘道的人於法隨時精進,精進是勇猛的用功,懈怠是原諒自己的偷懶。真精進的人是不會懈怠的。

 

「禪定是道場,心調柔故。」禪定的修法始終離不開四個字:心一境性,也就是繫心一緣。但是大乘菩薩道的禪定,用不著繫心一緣。繫心一緣是為了調伏我們剛強的第六意識心念,你叫自己不要想了,它不聽你的,你叫自己不發脾氣也辦不到。有禪定修養的人,可以把剛強的心念慢慢調柔,然後再使它空掉,所以禪定是道場。

 

「智慧是道場,現見諸法故。」這個智慧就是般若。這一段都在說六度,簡單一句話就是:六度是道場。可是他把六度分開講。真智慧,明道了,就是道場,當下就了解,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是道。

 

「資財無量,攝諸貧民」,維摩居士資財無量,財富多得不得了,沒有限度,像是有個中國的聚寶盆似的。明朝初年首富沈萬三,據說就有個聚寶盆,朱元璋建都南京,沈萬三財富的力量很大,出錢修了三分之一的城。後來朱元璋要殺他,他被佛教人士稱為馬如來的馬皇后所救,財產沒收,流放邊疆。朱元璋的脾氣真壞,我現在發現很多學佛的人脾氣壞,包括我在內。馬皇后死後朱元璋變本加厲,不知殺了多少人!講到維摩居士「資財無量,攝諸貧民」,一切的窮人都救濟,這是他布施的功德。

 

「奉戒清淨,攝諸毀禁」,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,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,不會犯戒。

 

「以忍調行,攝諸恚怒」,以最高的忍辱修養,調伏自己的心理和行為。忍辱而沒有嗔恨心,輕微的怒是恚,再重的就是發怒、真正重的就是嗔,也就是恨心了。有嗔恨心的人可能會墮入畜生道,因為他所有的神經肌肉都帶一種恨意,很嚴重的。

 

「以大精進,攝諸懈怠」,我們學佛的榜樣就是如此,晝夜都在大精進,隨時都在努力,對自己不鬆懈,沒有懶惰怠慢。

 

「一心禪寂,攝諸亂意」,他的心永遠在禪定的境界中,寂滅清淨,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亂。

 

「以決定慧,攝諸無智」,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,他智慧力之高,對無量法門有決定性的判斷力,無智的人到了他這裡都變得有智慧了。

 

上面這一路經文講的就是六波羅蜜門,原文說:「資財無量,攝諸貧民」,就是布施的意思。因為經典講究文學的境界,兩句一對排下來,很美。所以看《維摩詰經》,文字好像都懂了,觀念都沒搞清楚,中文程度不好,佛經禪學都看不懂。如果加一句,成為「資財無量,攝諸貧民,是布施也」,就清楚明白了。

 

大乘道為什麼講六波羅蜜?是為了這六個大方向的成就。因為布施,可以攝諸窮苦的人,免除他們窮困的痛苦,這就是度人。因為維摩居士資財無量,可以救助世上的窮苦人;因為他持戒的成就,影響了旁人不犯罪;因為他能忍辱,不會發脾氣生嗔恨心;因為他修精進,就不懈怠不馬虎;因為修禪定,心沒有散亂;因為修般若成就,對天上天下一切事無所不知。學佛學六度,為的就是這個,不是空口說白話。

 

「諸波羅蜜,為父母想。」波羅蜜是梵音,意思是登彼岸,跳出苦海,到達清淨境界。波羅蜜有很多種,普通講有六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;真正佛法是十波羅蜜,有十種(上述六種之外再加上:方便、願、力、智)。

 

波羅蜜使我們能達到升華超越的境界,它是如此的重要,所以我們對一切波羅蜜要起恭敬心,視之如父母。現在這本經就是我們的波羅蜜,它是文字般若,因此我們應該愛護尊重這本經,猶如父母。

 

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及方便力,無不具足。」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,但是真做到了多少?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,就不用學佛了。佛法講願、行,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,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,真是可悲。

 

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,其它門也都會貫通了,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,譬如布施之力、持戒之力、忍辱之力等等。我們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,就是因為無法形成力量,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,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。

 

修行有成就的菩薩,因為有了方便力,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,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,這就是方便力。所以菩薩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,無不具足,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。

 

以上轉載網路,文/摘錄南懷瑾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

金剛經15OK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慧林 的頭像
    慧林

    慧林無畏.金剛安樂

    慧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