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禪宗很簡單,五代以前的祖師,就是用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作為觀心的方法,人人做得到。初步先曉得人有思想、有念頭,比如別人講話,我們聽到話,這是一個觀念,一個念頭,這個念頭隨著別人的話講過了,我們聽的作用也過去了。
我們靜坐時觀心,這人「心」,不是明心見性的心,這個心代表思想,以及煩惱的念頭,這人念頭一來。比如:阿福下午要來看我,三點鐘來,我準備請他上咖啡館。這樣正是三、四個念頭過去了。算了,請他喝杯茶就可以了,或是吃一碗擔擔麵;不來最好了,太麻煩了,我又沒錢……。念頭一個個跳來跳去,這個心就是這個樣子。
我們要看清楚,當前面一個念頭跑掉,而後面一個念頭還沒來時,中間有段空空洞洞的,保持中間這個空,就叫觀心法門。
修習禪如何修呢?佛在這裡告訴我們,「先取數門」,這裡所講的數不是天台宗的數息法,而是觀心法門。觀什麼心呢?觀後天妄想心,在靜中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,每一個思想,每一個念頭,一個一個都很清楚,心中了知「生住滅念」。我不曉得諸位的經驗如何?真正的修行沒有不觀心的,對自己的思想念頭來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。有很多人記憶力不好,修觀心法門,記憶力一定會好起來,越放鬆,影像越容易留;越空越容易裝下東西。
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隨時空,禪宗祖師教我們修行要「無心於事,無事於心。」心中不求什麼事。常常有人告訴我明天要怎麼樣怎麼樣,我煩起來,就告訴他:你好多餘,明天有沒有我還不知道呢!管他明天干嘛?這就是無心於事。還要無事於心,所有的事不裝到心裡頭,過了就算,發脾氣,要發就發,我發起脾氣比誰都大,一邊發脾氣一邊心裡還在笑。有同學問我某人這件事怎麼處理,我說罵都罵了,還要怎麼處理?罵他就是處理了嘛!你還要他怎麼樣?錯了已經錯了,你打死他也錯了,錯了還挽得回呀?
「分劑頭數」,對於每一個念頭還須懂得分辨善惡,劑就是排列歸類,對於自己心中的每一個思想都念念清楚,在〈瑜伽師地論〉裡稱為週遍尋思、週遍伺察,這就是修心、修行。許多人學佛修行對於自己講的話都搞不清楚,都沒有好好的觀心,都不曉得觀照自己的內心。念念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才是正修行之路。你們想求智慧,求福德,要如此修法。為什麼呢?把心觀察清楚,這就是智慧;假如對自己的心念不清楚,那是細昏沈,因為落在細昏沈中,所以智慧發不起來。怎麼說這也是修福德呢?對於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,把惡念拿掉,善念增加,功德自然增長。所以,觀心法門有如此重要,尤其號稱學禪的朋友們,特別注意這個法門,連這個最基本的都做不到,還談什麼禪?不要自欺欺人。
一般人學佛修道都在希求一個東西,都向心的外面去找,因此,犯了一個最大毛病─不敢承認「此心就是佛」,這是眾生的大病所在。人總是把佛、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,深不可測,所謂「高推聖境」。人都受幻想或回憶的宰制,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現實。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,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?
若能認清這個道理,那麼便能「居一切時,不起妄念」,在任何時間,不起虛妄的幻想,此心就是那麼平靜就好了。假如真能做到了,這就是菩薩道,不須再念什麼咒,或是觀想、拜佛。這時就如蒼雪大師所說的:「南台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亡,不是息心除妄想,只緣無事可思量」,「什麼是佛呢?心即是佛。什麼是道?平常心即是道。如何平常呢?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。「不是息心除妄想,只緣無事可思量」,非常平實,這是真正的觀心法門,正修行之路,這也就是禪,如來禪所標榜的法門。
隨時保持平常心,不去幻想,坦然而住,這就是觀心法門,這就是正修心之路。
我們很多學靜坐,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,「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」。你們做觀心的功夫,做靜坐的功夫,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,你心住在清淨,已經不清淨了;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。還有些人覺得空了,他那個空啊,不過是水桶那麼大,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,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,不是真正的空。這就是心住相;著相,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,有所住。所以「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」,是錯誤的,錯誤的空觀,錯誤的住心法門。若心有住,可以訓練意識專一,比較能夠寧靜,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,水桶那麼大的空,或者清淨就是道,那不是你騙了道,就是道騙了你,也許你騙了釋迦牟尼佛。所以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,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。
留言列表